谘詢熱線

13501809436

當前位置:首頁  >  技術文章  >  色彩理論

色彩理論

更新時間:2015-09-24      點擊次數:2430

對於(yu) 色彩的研究,千餘(yu) 年前的中外者們(men) 就已有所關(guan) 注,但自18世紀的科學家牛頓真正給予科學揭示後,色彩才成為(wei) 一門獨立的學科。色彩是一種涉及光、物與(yu) 視覺的綜合現象,色彩的由來"自然成為(wei) *命題。

所謂色彩術語,即色彩的名詞。了解這些名詞的含義(yi) ,一方麵是基本知識的組成部分,另一方麵也是闡述色彩原理與(yu) 規律的必要的中介語言,所以應在開始就作為(wei) 講解的內(nei) 容。

經驗證明,人類對色彩的認識與(yu) 應用是通過發現差異,並尋找它們(men) 彼此的內(nei) 在來實現的。因此,人類zui基本的視覺經驗得出了一個(ge) zui樸素也是zui重要的結論:沒有光就沒有色。白天使人們(men) 能看到五色的物體(ti) ,但在漆黑無光的夜晚就什麽(me) 也看不見了。倘若有燈光照明,則光照到哪裏,便又可看到物像及其色彩了。

真正揭開光色之謎的是英國科學家牛頓。17世紀後半期,為(wei) 改進剛發明不久的望遠鏡的清晰度,牛頓從(cong) 光線通過玻璃鏡的現象開始研究。1666年,牛頓進行了的色散實驗。他將一房間關(guan) 得漆黑,隻在窗戶上開一條窄縫,讓太陽光射進來並通過一個(ge) 三角形掛體(ti) 的玻璃三棱鏡。結果出現了意外的奇跡:在對麵牆上出現了一條七色組成的光帶,而不是一片白光,七色按紅、橙、黃、綠、青、藍、紫的順序一色緊挨一色地排列著,極像雨過天晴時出現的彩虹。同時,七色光束如果再通過一個(ge) 三棱鏡還能還原成白光。這條七色光帶就是太陽光譜

牛頓之後大量的科學研究成果進一步告訴我們(men) ,色彩是以色光為(wei) 主體(ti) 的客觀存在,對於(yu) 人則是一種視象感覺,產(chan) 生這種感覺基於(yu) 三種因素:一是光;二是物體(ti) 對光的反射;三是人的視覺器官——眼。即不同波長的可見光投射到物體(ti) 上,有一部分波長的光被吸收,一部分波長的光被反射出來刺激人的眼睛,經過視神經傳(chuan) 遞到大腦,形成對物體(ti) 的色彩信息,即人的色彩感覺。

光、眼、物三者之間的關(guan) 係,構成了色彩研究和色彩學的基本內(nei) 容,同時亦是色彩實踐的理論基礎與(yu) 依據。

光、可見光、光譜色

要了解牛頓發現的光色散現象的產(chan) 生原因,還須從(cong) 光的本質中尋找答案。

所謂光,就其物理屬性而言是一種電磁波,其中的一部分可以為(wei) 人的視覺器官——眼所接受,並作出反應,通常被稱為(wei) 可見光。因此,色彩應是可見光的作用所導致的視覺現象,可見光刺激眼睛後可引起視覺反應,使人感覺到色彩和知覺空間環境。可見光很普通,凡視覺正常的人都可感覺到它。可見光又神秘莫測和千變萬(wan) 化,因為(wei) 除了看見之外,沒有別的辦法加以接觸、穩定和認識。因此古今中外的許多科學家、藝術家、思想家都曾觀察、研究和思考它,但幾乎都沒有找到令人信服的答案。盡管牛頓把光作了分解,然而有人把這說成是破碎了的光"

很顯然,可見光不是固體(ti) 、液體(ti) 、氣體(ti) 之類的東(dong) 西,不是細胞、分子、原子,也不是熱能、電能、化學能。

隨著科學的日益發展,對光的研究逐漸接觸到本質。仍然是牛頓,在1678年首先提出,光是物體(ti) 射出的一種微粒,稱為(wei) 光粒,它以極大的速度由發光體(ti) 四向射出,達到人眼就產(chan) 生光的感覺,被稱為(wei) 微粒說。

1678年海根斯等認為(wei) ,宇宙間彌漫著一種稀薄而具有彈性的介質叫以太。物質發光,則其電子振動,經周圍的以太依次傳(chuan) 遞到遠方,成為(wei) 一種橫波,橫波進入人眼引起光感,被稱為(wei) 波動說

1864麥克斯韋認為(wei) ,光並不是以太自身的運動,而是以太之中的電磁變化而引起的傳(chuan) 播,以太波即電波的一種,被稱為(wei) 電磁說。

現代科學證實,光是一種以電磁波形式存在的輻射能。它具有波動性,又具有粒子性。光具有的這兩(liang) 種性質,在光學上稱為(wei) 二象性"

陽光通過三棱鏡時隨著波長的不同,行進的線路也不相同:紫色光波長zui短,行進速度zui慢,曲折zui大(折射角度zui大),紅色光波長zui長,折射角度zui小,其餘(yu) 各色光依次排列,才形成七色光譜。光照射到不透明物體(ti) 的表麵時產(chan) 生粒子碰撞",部分反射、部分被吸收,這種反射光作用於(yu) 視覺器官,形成物體(ti) 色的概念。這些便是光的色散現象和物體(ti) 色彩本質性科學解答。

在整個(ge) 電磁波範圍內(nei) ,並不是所有的光都有色彩。電磁波包括宇宙射線X射線、紫外線、紅外線、無線電波和可見光等,它們(men) 都各有不同的波長和振動頻率。隻有從(cong) 380毫微米到780毫微米波長之間的電磁波才能引起人的色覺,這段波長叫可見光譜,即常稱的光。

其餘(yu) 波長的電磁波都是人眼所看不見的,通稱不可見光,實際上是不同的射線或電波。波長長於(yu) 780毫微米的電磁波稱為(wei) 紅外線,短於(yu) 380毫微米的電磁波叫紫外線。各種光具有不同的波長,其大小仍用毫微米來計量。

由三棱鏡分解出來的色光,如果用光度計來測定,就可得出各色光的波長。因此,色的概念實際上是不同波長的光刺激人的眼睛所產(chan) 生的視覺反映。

光的物理性質由光波的振幅和波長兩(liang) 個(ge) 因素決(jue) 定。波長的長度差別決(jue) 定色相的差別。波長相同而振幅不同,則決(jue) 定色相明暗的差別,即明度差別。

有光才會(hui) 有色,光產(chan) 生於(yu) 光源。光源有自然的和人造的兩(liang) 類。和所有的燈光都是由各種波長與(yu) 頻率的色光組成的,這些色光依次排列,即所謂光譜"。不同光譜的燈如白熾燈、熒光燈等所發出的光,其色彩感覺也不同。

太陽光的光譜開始被認為(wei) 是由紅、橙、黃、綠、青、藍、紫七色組成,後來有人提出由紅、橙、黃、綠、藍、紫六色組成,理由是青和藍色光始終未能測定其確切的波長界限差值。關(guan) 於(yu) 7色和6色光譜的觀點,在色彩學中似乎至今未有定論,原因主要是以六色排出的色表與(yu) 色環便於(yu) 色彩原理的闡述)。因為(wei) 光譜色的名稱不僅(jin) 為(wei) 科學家和藝術家們(men) 所關(guan) 心,語言學家和文學家也極為(wei) 關(guan) 注,出自他們(men) 各自的著眼點,對名稱含義(yi) 的理解存在差異亦在所難免。例如橙色以色彩學論實為(wei) 紅黃的間色,也有叫桔黃色的,現實中橙色的果實其色彩有很大的差別,就是橙子本身的色彩也有深淺差別,所以橙色隻是所有橙子色彩的一個(ge) 總概念,很難以某一個(ge) 具體(ti) 的果子為(wei) 標準。由此可見,色彩的名稱本身實際上就存在著不確切性。又如青色,有人認為(wei) 來源於(yu) 藍晶石,因此應該藍綠色,而藍才是正色,所以光譜色中應該去青存藍。在日本,青天的青實際上是我們(men) 認為(wei) 的天藍,所以在日本的光譜中習(xi) 慣於(yu) 去藍存青。此外,還有認為(wei) 光譜隻有紅、黃、綠、藍、紫五色組成的觀點。總之,有關(guan) 7色、6色、5色的觀點可以說至今尚未定論,很難確認某種說法而否定另兩(liang) 種說法,在閱讀不同的色彩理論書(shu) 時,經常會(hui) 出現說法不一的現象,原因已如上所述。

用顏料配出和色光標準色相一致的六種色,定為(wei) 顏料的標準色,即為(wei) 紅、橙、黃、綠、藍、紫。

光源色、物體(ti) 色、固有色

物體(ti) 色的呈現是與(yu) 照射物體(ti) 的光源色、物體(ti) 的物理特性有關(guan) 的。

同一物體(ti) 在不同的光源下將呈現不同的色彩:在白光照射下的白紙呈白色,在紅光照射下的白紙成紅色,在綠光照射下的白紙呈綠色。因此,光源色光譜成分的變化,必然對物體(ti) 色產(chan) 生影響。電燈光下的物體(ti) 帶黃,日光燈下的物體(ti) 偏青,電焊光下的物體(ti) 偏淺青紫,晨曦與(yu) 夕陽下的景物呈桔紅、桔黃色,白晝陽光下的景物帶淺黃色,月光下的景物偏青綠色等。光源色的光亮強度也會(hui) 對照射物體(ti) 產(chan) 生影響,強光下的物體(ti) 色會(hui) 變淡,弱光下的物本色會(hui) 變得模糊晦暗,隻有在中等光線強度下的物體(ti) 色zui清晰可見。

物理學家發現光線照射到物體(ti) 上以後,會(hui) 產(chan) 生吸收、反射、透射等現象。而且,各種物體(ti) 都具有選擇性地吸收、反射、透射色光的特性。以物體(ti) 對光的作用而言,大體(ti) 可分為(wei) 不透光和透光兩(liang) 類,通常稱為(wei) 不透明體(ti) 和透明體(ti) 。對於(yu) 不透明物體(ti) ,它們(men) 的顏色取決(jue) 於(yu) 對波長不同的各種色光的反射和吸收情況。如果一個(ge) 物體(ti) 幾乎能反射陽光中的所有色光,那麽(me) 該物體(ti) 就是白色的。反之,如果一個(ge) 物體(ti) 幾乎能吸收陽光中的所有色光,那麽(me) 該物體(ti) 就呈黑色。如果一個(ge) 物體(ti) 隻反射波長為(wei) 700毫微米左右的光,而吸收其它各種波長的光,那麽(me) 這個(ge) 物體(ti) 看上去則是紅色的。可見,不透明物體(ti) 的顏色是由它所反射的色光決(jue) 定的,實質上是指物體(ti) 反射某些色光並吸收某些色光的特性。透明物體(ti) 的顏色是由它所透過的色光決(jue) 定的。紅色的玻璃所以呈紅色,是因為(wei) 它隻透過紅光,吸收其它色光的緣故。照相機鏡頭上用的濾色鏡,不是指將鏡頭所呈顏色的光濾去,實際上是讓這種顏色的光通過,而把其它顏色的光濾去。由於(yu) 每一種物體(ti) 對各種波長的光都具有選擇性的吸收與(yu) 反射、透射的特殊功能,所以它們(men) 在相同條件下(如:光源、距離、環境等因素),就具有相對不變的色彩差別。人們(men) 習(xi) 慣把白色陽光下物體(ti) 呈現的色彩效果,稱之為(wei) 物體(ti) 的固有色"。如白光下的紅花綠葉絕不會(hui) 在紅光下仍然呈現紅花綠葉,紅花可顯得更紅些,而綠光並不具備反射紅光的特性,相反它吸收紅光,因此綠葉在紅光下就呈現黑色了。此時,感覺為(wei) 黑色葉子的黑色仍可認為(wei) 是綠葉在紅光下的物體(ti) 色,而綠葉之所以為(wei) 綠葉,是因為(wei) 常態光源(陽光)下呈綠色,綠色就約定俗成地被認為(wei) 是綠葉的固有色。嚴(yan) 格地說,所謂的固有色應是指物體(ti) 固有的物理屬性"在常態光源下產(chan) 生的色彩。

光的作用與(yu) 物體(ti) 的特征,是構成物體(ti) 色的兩(liang) 個(ge) *的條件,它們(men) 互相依存又互相製約。隻強調物體(ti) 的特征而否定光源色的作用,物體(ti) 色就變成無水之源;隻強調光源色的作用不承認物體(ti) 的固有特性,也就否定了物體(ti) 色的存在。同時,在使用固有色"一詞時,需要特別提醒的是切勿誤解為(wei) 某物體(ti) 的顏色是固定不變的,這種偏見就是在研究光色關(guan) 係和作色彩寫(xie) 生必克服的固有色觀念"